笃行计划 | 在实践中探索,在经历中成长——山东滨州滨城区社会实践日志(三)
以“滨城区沿黄发展的实践与探索”为题的校地实践合作项目在滨城区正式启动,来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带队老师和十名学生参会,他们将在这里完成为期六天的实践活动,在滨州市团委和滨城区团委的协助下为滨城区的发展建言献策。
此次实践活动立足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 ”二十字方针。在方针的指引下,实践团成员将会运用专业背景优势,基于滨州市建设生态滨城目标定位,和实地调研结果,从关于如何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入手,探索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现实路径。进而找到推动滨州市滨城区成为科技创新、环境优美、就业创业、文化繁荣等多功能的生产生活目的地的发展动力。
7月27日,载着滨州实践团的车缓缓从城市驶入乡村,同学们将在这土地间感受滨州的村庄。此次实践的目的地是位于粱才街道驻地最东南角的张王庄村,村庄处于黄河滩区,紧邻黄河。
图1 张王庄村
实践团的同学们先来到了离村庄不远的生态农业园,在农业园里参观了大棚种植农业,果林观光农业,并在书记的热情邀请下,亲口尝到了新采摘的水果。据介绍,张王庄村附近的土地都以黄河灌溉为主,黄河的水质和土地土质相配合,使这一片的水果格外的香甜。
图2 生态农业参观
图3 品尝新摘的瓜果
随后,同学们从张王庄村整齐的屋舍穿过,路过黄河沿岸,来到了村委会,与最熟悉张王张村的各位同志开展座谈。参与座谈的嘉宾有粱才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李延芬,社区书记顾永亮,村书记刘洪俊,及村主任刘小艳。据村支书刘书记介绍,村内现有334户,耕地1050亩,年村集体收入80-90万元左右,年人均纯收入17000元,主导产业以特色种养殖、经商、劳务输出为主。
图4 村委座谈会
图5 村支书介绍村内情况
图6 同学们认真记录
同学们进一步询问了人口及土地使用情况,并了解到张王庄村的村民以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,年轻人多进城务工并在市区安家。村内耕地一般由60-70岁间的老年人种植。村内耕地面积不多,果林收入较高,但是由于政策原因,每户果林面积只有5亩,基本上都用于观光采摘和自产自销。据此,同学们对村庄正在筹划的乡村旅游很感兴趣,认为这是符合村内资源优势的一条“乡村振兴”之路。
7月30日,实践团的同学们作为大学生志愿者代表为54名“希望小屋”小主人送去“微心愿”。在送去“微心愿”的同时,同学们也与“希望小屋”的工作人员和小主人们进行了深入交流,了解了滨城区的志愿服务体系和主要志愿活动。并为受助同学们提供了一些自己的学习、生活经验,让“希望小屋”受助儿童心愿达成,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温暖。
图7 实践团同学来到”希望小屋“
图8 与小朋友交流
经过五天的考察,同学们对滨城区有了较深入的认识。7月31日,他们带着实践总结报为滨州团市委和滨城团区委交了自己的答卷。
图9 暑期社会实践总结会
实践团队长王茜代表大家对成果做最终汇报。报告分为四个部分,涵盖了滨城区的产业发展、文化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各个方面。
在文化旅游部分,实践报告认为滨城区有许多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,但是由于本地人对这些资源已经习以为常,没有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认识到这些资源的潜在优势。同时传统手艺和传统文化也没有在产业经济上发挥出作用,应该把传统文化优势与提升手艺人的经济效益,提升文化产业规模结合到一起。滨城团区委书记李栓栓对这一点十分肯定,表示从这些落地的,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中看到了同学们的用心。
图10 王茜同学代表发言
李书记说,可以用三个词来评价同学们的实践成果,那就是“扎实”、“专业”、“用心”。他们从实践团的同学们身上看到了青年学子的干劲,北大学子的热忱,深受感动。
图11 滨城团区委书记李栓栓发言
崔书记在总结发言中,对实践成果表示肯定,他表示这次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交流,希望同学们能一直关注社会,关注基层,将这些好的想法新的点子带到地方。
图12 滨州团市委副书记崔志勇发言
实践活动结束了,但是对同学们来说,对社会的探索才刚刚开始。从学校走到社会,从城市走到乡村,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,在经历中探索,这次成长,意义非凡。未来,祖国的大好河山等待着我们,这是这一代青年的使命,更是北大人的使命。
图13 滨州市领导与实践团合影
图14 滨州市领导与实践团合影
文:李哲
图:徐鹏、滨城团区委
编辑:王颖
审核:周俊宁、王颖
审核发布:左腾、袁晓铃